
文艺评论丨潘凯雄评朱文颖长篇小说新作《深海
立足于内容,可以说《深海夜航》呈现的就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降临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的一幅小缩影。它的内容是现实的甚至更是即时的,它的表现是艺术的或者更是“朱文颖式”的。既有她过往创作中一以贯之的种种坚守,又有在这一新作中的新开拓。我将这种新开拓概括为国际视野、人类命题,中国表达、文颖风范。
编辑:范昕
最后是未来世界部分。自闭症患者家家的奇异视角、人与科技/智能机器人的关系、对生命科学的探索、投资无意识领域、征服太阳系……种种光怪陆离的奇思妙想。
在“蓝猫”这片空间里,既有“默片俱乐部”这样的艺术鉴赏,也有那个带有某种寓意的名为“沙箱庭院”的占卜游戏和画作鉴赏,而更多的则是音乐的相伴。我注意到,《深海夜航》中出现的音乐除了肖邦的那些小调夜曲外,惟有一次响起的马勒第二交响曲则选择在欧阳先生的书房中。我想这应该是朱文颖的刻意安排,而惟一出现的那次马勒第二交响曲让我联想起的竟然是她这部长篇的内容结构:一般交响曲大都由四个乐章组成,细想起来,《深海夜航》的总长度虽不过14万字左右,但内容却十分丰富,大而划之地归结起来恰好也是四大板块。尽管这四大板块不同于一般交响曲四个乐章间存有的那种递进关系,但其内容的丰富及内在逻辑的关联又恰是《深海夜航》的独特重要价值之所在。为了说清这一点,不妨对其作一个极为粗线条的概括描述。
经过上述这样一番拆解与梳理,回过头再来看朱文颖在《深海夜航》中来上一笔马勒的交响曲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就是刻意为之。一般认为马勒的音乐目标意在展现自然万象,特别是丰富而多变的心灵。在一个空间宏大的结构中,通过变幻无穷的配器、突如其来的情感变化和鲜明对比来展示复杂多样的精神内涵,以增强其作品被不断阐释的巨大潜力。而马勒交响曲这样一些基本特征与《深海夜航》欲表现的内容与情绪既有某种精神上的契合,也有艺术上得以合适呈现的需要。如果本文对《深海夜航》上述四个方面基本内容的概括与描述大抵不谬的话,以14万字的有限篇幅,完全遵循以自然物理时间为准绳的线性叙述恐怕很难呈现当下的这个世界——至少是2020年以后的世界。
首先是现实的部分。这由欧阳教授的家庭撑起,包括欧阳教授和太太苏嘉欣以及他们的儿子家家---一个自闭症患者,还有欧阳太太与姐姐苏嘉丽及母亲的关系,还有她的同事阿珍、阿玲……这些有关爱的永恒性期待以及对所谓人类原罪说的探究。
作者:潘凯雄
责任编辑:黄启哲
策划:邵岭
所谓“中国表达、文颖风范”说的是上述那些形形色色的“同台演出”,命题虽宏大,但却是小切口的进入与展示,暗潮的涌动被隐匿于平静的表象背后。本文开始不久所概括的那种文颖式的高辨识度及隐匿性、距离感等特征即便是在“深海”中“夜航”,也不时忽明忽暗地闪烁、忽强忽弱地显现。一切又不限于的这一切,我想都是朱文颖的创作在这部《深海夜航》中呈现出的新景观吧。
带着对朱文颖过往创作的印象进入她新开辟的“深海夜航”。单是这四个字,便既富于诗情与想象,又不无神秘与动感。尽管如此,作品依然清晰明白。
故事还是发生在南方一座小城,主场景则是位于城中一家由法国人克里斯托夫开办的“蓝猫小酒吧”。这里也是小城内中外民间文化交流的一个“集散地”,一场大流行病的即将到来是故事展开的时点。在这片时空中,克里斯托夫扮演着近乎串场与连接的角色,而主角儿则是中年历史学家欧阳教授和太太评弹演员苏嘉欣,以及他们那位患有自闭症的儿子组成的已陷入困境等待情感宣判的家庭;再配有苏嘉丽、阿珍、阿玲、梁老师、姚小梅(萨拉)、比尔、卡斯特罗……一干中外人设。来自世界各地的这些不同人等与小说主人公的家庭成员同台演出,东西方文化间的自然交流是“蓝猫”的某种常态:当下与过往、中国与世界的纷繁与比照在这个“小沙龙”轮番呈现,既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亦有异质的文化、微妙的碰撞。
接下来是现实世界的部分。法国人克里斯托夫之所以来中国经营这家蓝猫酒吧,其梦想就是希望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和谐共存与交融;而他的朋友、美国人比尔则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所左右,在大流行病开始前后坚决往返于墨西哥城,最终死于失控的疫情之中;“雅思女孩”姚小梅与西班牙留学生比尔的交往则意在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第三世界处境的变化与发展;酒吧厨师卡斯特罗的经历涉及所谓“南北方混合的国家”公民之处境。